如果一個生涯剛開始的年輕人獲得一筆意外之財2萬美元,應該如何處理?避險基金經理人James Altucher說,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的最佳投資就是自己。因為即使是股市勁升,大概年回報率也不過是20至30%,2萬元也不過賺5、6千元,對年輕人而言意義不大。此外,投資股市意味着他們生活不確定中,實在沒必要牽扯進這種壓力中。Altucher認為,年輕人的焦點應放在教育及其它提升自己生涯的投資上。
用手掙錢難以致富
我也碰到不少人問相似的問題,而我對Altucher的想法頗有同感,因為看到過很多不太愉快的例子。不錯,年輕人越早學會理財越好,十歲八歲也不嫌早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,用手掙錢難以致富,用錢賺錢的確容易得多;只懂得把錢長期儲蓄放在銀行是很不化算的事,因為回報率太低,利息收入還不夠抵償通脹對購買力做成的損失。但是學會理財不一定就是要買賣股票,應考慮實際情況而定,我有幾點看法:
一、年輕人剛踏足社會,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。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研究股市等投機市場中,忽略了自我提高,實際是得不償失。所以,除非把金融業視為今後發展的職業,否則不應該過早花太多時間在這方面,不如先集中精神對自己的前途作好規劃,努力充實自己,做好本職工作,在職場上有所表現。
住房是生活必需品
二、在進行股票或重大投資之前,年輕人應首先考慮買間自住房屋,這是最容易成功的理財辦法。住房是生活必需品,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城市裡,房地產長期增值是必然的,而各國政府不斷猛印銀紙刺激經濟,房地產正是對抗通貨膨脹的最佳武器。租金付掉就沒有了,如果儲蓄到足夠首期,不如在銀行供款購樓,等於強迫儲蓄。每月繳付的供款中,歸還的本金起初所佔的比例很少,但會越來越多,最後到期還清貸款,就可以積累到一筆可觀的本金。
三、股票投資易學難精,影響股市上落的因素太多,有全球的、地區的、本國的、政治的、財經的、行業的、企業內部的……還有基礎面的、技術面的、心理層面的、突發事件等方面要考慮,不只能夠善於選點買入,還要善於及時賣出,最重要是能夠控制風險。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,要精通更不容易。不幸的是,很多初學者往往識少少扮代表,以為自己英明神武可勝股神,每年賺三幾倍很容易,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鑽牛角尖,結果與期待有很大落差,如執迷不悟,黃金時間一下子就過去,很不值得。